人人都是創業家的未來
去年,我給了自己一年的時間的Gap Year,接案時數也降至一週15個小時,我把每一個出現的機會當作有趣的探險,讓心帶著自己前進,這帶來了新的機會。我用心用力經營這個帳號,除了讓我能夠有機會服務許多正在找工作、對職涯迷惘的客戶之外,也讓我看見各式各樣的機會,認識許多有趣的人。
在去年底,感覺Gap Year的時限將近,也許該是增加接案時數,甚至重回全職工作的職場,同時也開始對於經營上有許多不確定和疑問,起初自己的定位是,幫助「
打造以人為本的工作模式
「好公司、好老闆」是神話嗎?
如果你已經開始工作,你有沒有曾經覺得公司制度很爛、主管管理不佳?
如果你自己是老闆、主管,是否有過夢想成為「好老闆」,卻在實踐時感到力不從心?
我創業的起心動念,除了創作產品的熱情之外,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體制內感到束縛,我認為在體制內,每一個人都被裝進一個框架裡面,被迫要長成企業期待的模樣。我期待自己能夠打破框架,可以尊重和最大化每一個人的獨特性,創造一個不一樣的公司。
改變三大消費模式,幫助你度過在美生活的初始難關
如果你正在臺灣工作和生活,你可能習慣經常外出用餐,有時來杯波霸奶茶當下午茶,感冒的時候就到家附近的診所看醫生,搬新家的時候逛 Ikea 買傢俱,買房買車以買新房和新車優先?如果人生後續計畫搬到美國,上面提到的這些習慣和消費模式都得再重新思考,而這也是為什麼,不少在臺灣工作生活過一段時間的朋友移居美國後,常會感到不適應的原因。
儘管美國薪資比臺灣高,但同時消費也相對高,如果是在消費特別高的地區,如矽谷和紐約,必須大幅度地改變消費方式,才能夠度過一開始的陣痛期。等到工作一段時間,
我曾花了畢生積蓄, 只為證明自己能擁有:我與金錢的愛恨糾葛
最近有很多文章在討論矽谷人哭窮,也有很多文章在探討為什麼會有這種哭窮的現象。
今天我不想討論矽谷人哭窮,也不想探究為什麼有哭窮的現象。
我想來聊聊,我與金錢的關係。
如果我與金錢的關係能做一個健檢,大概整本報告都會是紅字吧。😵
金錢能帶來自由🗽
-
我在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長大,經濟條件不算富裕,但是從也沒缺乏過什麼。我父親的工作是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,母親結婚之後則專注於家務和帶小孩。
「你一定要有一技之長,一定要能養活自己。」
雖然我不記得母親有明確教導過我這一點,但是這種觀念深深烙硬在我和姐姐的心中,並一直影響著我們接下來的人生。
比起取代人類,你更該擔心 ChatGPT 的 3 大面向x
「你是一名文案師,以下是我的自介,請幫我把文案變得更易讀、專業、而且吸引人⋯⋯」
自從我發現各種 ChatGPT 的「咒語」過後,我立馬就付費訂閱,每天都和它玩得不亦樂乎,無論是文案修改、撰寫推薦信、解決程式相關問題,都交給了它。不過,身為工程師,在一陣全民 ChatGP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