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我決定要開發「一人創業內容加速實驗室」?
創業前的我,是一位在矽谷新創公司工作的軟體工程師。
這似乎是很令人羨慕的職業,然而,我在這快速變動的環境裡,經歷了以月計算的人事與專案調動:正在進行中的專案常常突然改方向,同事們陸續被裁撤,主管也每三個月就換一次⋯。
每一天,我都很擔心任何一個突然的變動,會改變我的職涯的方向,這讓我感覺自己不過是企業機器裡的一顆螺絲釘,人生與職涯都掌握在別人手裡。
於是,2019 年,我選擇掌握自己的人生和職涯,辭去了矽谷的工程師工作,成為一位獨立開發者與自由工作者。

在接案平台上,我沒有競爭力
離開公司後,我嘗試在平台上接案,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競爭優勢。
作為一位居住在美國的軟體工程師,我的收費遠高於來自東南亞、印度的工程師,在平台上,只剩下價格的比較,我一點機會也沒有。我仍然開了平台帳號,一邊尋找新的可能,最後透過人脈接到了一些企業案,也靠口碑行銷不斷地有更多客戶。
表面上,這個故事似乎應該停在這裡,我的工作時間和地點自由了。
但是,實際上,我的心情卻像仍像是在「上班」。面對企業客戶,我仍是「乙方」,我是一個「好用的工具」。
我的專業被需要,但是我的價值被忽略。
我感到很失落,也意識到,我渴望的,不只是接案賺錢,而是做更有意義的事情。

離開企業後,我發現我有了一雙不一樣的眼睛
我看到,這個社會與教育體系像一條工廠線,把人塑造成標準化的商品。
老師、學生、工程師,每一種身份,都被規定應該具備哪些證書、技能與表現。我們追逐升學、升遷、加薪,卻在過程中被磨成彼此相同的模樣。
我很困惑,我們只能成為相同樣貌的人嗎?
選擇離開企業,成為自由工作者、獨立開發者是我的答案,是成為我自己想要看見的改變,同時,我發現,身邊有很多特別的人。
也許因為個性、興趣或身體因素,他們不適合在公司體系裡生存,但當他們成為一人公司之後,卻閃耀出獨特的光芒。
也許,這個世界需要更多樣的選擇,而不是把所有人擠進同一個模子裡。這份信念,成為我內心的一個火苗,但我不確定它要點燃什麼。
只靠我自己,真的能夠讓人們擁有更多職涯的選擇嗎?
直到有一天,我決定開始寫自己的故事
帶著這份困惑,在一次工作低潮之下,我默默地開啟了我的Instagram 帳號,原本只是為了給自己打氣,寫些正能量語錄。
沒想到,這一寫就連結了3000多位朋友,也因此有機會登上北美工程師協會、天下雜誌、換日線等平台,用文字、聲音和實體活動,分享自己的故事與經驗。
這段經歷,讓更多人認識我,同時,這把我本來不知道該點燃什麼的火苗,也慢慢地燃起,我持續在平台上推廣「人人都是創業家」的理念,吸引了認同我理念的合作夥伴和潛在客戶,為我帶來更多元的收入和合作模式。

更重要的是,我發現:
真正能帶來自由與穩定收入的,不是低價搶單,而是建立自己的品牌、讓客戶主動找到你。
在這個過程中,我認識了許多優秀的教練、顧問和老師。
我發現,比起冷冰冰的企業,我更喜歡服務活生生的,一人公司的創業者,我看到,他們擁有豐富的專業與故事,卻像當年的我一樣,在平台上,只是一個冷冰冰的數字,只能被價格比較。但我知道,
一個人的專業與價值,不該只靠價格被定義。
於是,我決定用我走過的路,陪伴更多人一起走下去,以極簡創業「做自己行銷」為核心理念,搭配自媒體經驗和 AI 自動化技術,我開始協助教練、顧問、老師們打造穩定輸出的內容系統,讓你的專業和故事被看見,放大影響力,讓理想客戶自己找上門。
因為我相信,每個人都值得用自己的方式被看見,並帶給世界獨一無二的價值。
Member discus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