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宜不代表成交!從 Timeshare 銷售講座,重新認識什麼才是好行銷
最近,我去了一趟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世界,玩了五天四夜。
這趟旅行,除了夢幻的迪士尼樂園,還有一個特別的體驗,就是——用超便宜的價格入住四星級飯店。四天三夜,只花了大約一百多塊美金,換算下來大概三千多台幣,平均一天不到 750 台幣。怎麼想都覺得超級划算!
但這份「超值」,其實背後有一個小小的條件:
必須參加一場長達 1.5 小時的「Timeshare」銷售講座。
Timeshare 是什麼?
簡單來說,就是一種「度假別墅共享」的概念。集結一群中產階級,一起分攤購買度假別墅的費用,根據投入的金額,決定每一位會員每年能夠使用的天數。這不像單純訂飯店,而是比較像購買房地產:Timeshare 的產權類似不動產,還可以轉賣、繼承。
主打的是:「用比住飯店更便宜的價格,享受自己的度假的家。」
聽起來是不是很誘人?但是,我最後買了嗎?(先賣個關子😆)
一場感動人心的銷售講座
整個講座的設計,比我想像中更真誠,也讓我差點動心了。一開始,業務並沒有急著介紹會籍制度,而是先問我們一個問題:
你夢想中的旅行地點在哪裡?
接著,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。
透過一張張家族旅遊的照片,帶著我們走進她與 10 多位大家庭成員一同旅行的幸福時光。她聊到去年的一次旅行中,意外懷上了第二胎,睽違十年,今年帶著新生兒一起去旅行的點滴。
每一張照片都是真實的,光線不一定完美,人物表情也很自然,卻意外地讓人感受到滿滿的溫暖與幸福。那一刻,我真的感受到她想傳達的訊息:
旅行,不只是去某個地方,而是和家人一起創造回憶。
之後,她才輕描淡寫地帶出加入 Timeshare 的好處:像是如何用相對低廉的價格,每年享受高品質度假、如何靈活預定不同國家的住宿、以及如何將使用權轉讓給家人等等。整個講座內容資訊量適中,不燒腦,也不急促。
最後,她又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作結:
我們希望幫助你,實現夢想中的旅行。
這場講座真正打動我的,不是價格、不是產品,而是那種「幸福感」的行銷。透過講者真誠地分享自己生活裡的日常,她介紹她的龐大家族,讓整個畫面變得立體又溫暖。他們賣的,從來都不是房間、別墅或房地產,而是——和家人一起創造回憶的幸福感。
但一切,真的只靠感動就夠了嗎?
講座之後,進入了一對一銷售的環節,節奏也跟著變了。業務會根據你的旅遊習慣推薦方案,並且努力解決你提出的任何疑慮。如果你覺得價格太高,他們會馬上給你折扣;如果你擔心可使用地點不夠多,他們也會列出更多選擇來說服你。
但或許是經過幾天在迪士尼日行萬步的疲憊,加上連續的銷售攻勢,我開始感覺有些疲勞。也注意到,合約條款其實非常複雜:動輒十年以上的承諾,加上每年高額的管理費,讓人心裡開始打起了問號。
更重要的是,早在訂房與客服的過程中,我們的體驗其實就已經埋下了不安的種子:
- 客服說會修改個人資料,但實際並未處理。
- 每次打電話預訂房間時,客服總是不斷提醒:「不能使用旅館的打掃服務,不然會被扣錢!」
即使最初用超低價吸引了我們,這樣的後續體驗,卻讓人感覺——這份「優惠」,其實是有條件、而且充滿防備心的。
所以,最後即使其他業務相繼祭出更優惠的價格,我們還是堅定地選擇了拒絕。
我的三個啟發:行銷不只是銷售,體驗才是關鍵
這次 Timeshare 的體驗,讓我有了三個很深的感悟:
1. 成交前,先成交情感
好的行銷,不是死命推銷產品,而是先引發情感共鳴。那種與家人同遊、共度美好時光的感覺,比價格更有說服力。而且,真實的故事,不需要過度包裝,越真實、越自然、越容易打動人心。這場講座在情感行銷上的設計,真的值得學習。
2. 優惠要給得乾脆,信任感是從每一次接觸堆疊起來的
再好的價格、再漂亮的方案,如果每一個細節讓客戶感受到防備與斤斤計較,就很難建立真正的信任。客戶體驗,不是從簽約開始,而是從第一次接觸開始。尤其是當產品需要長期承諾(像 Timeshare 這樣十年以上的會籍時),每一個細節,都是在為信任打底。
3. 價格,是成交的考量因素之一,但絕對不是全部
便宜的價格可以吸引目光,但真正決定是否成交的,往往是整體的信任感、服務體驗,還有——客戶內心的那份安心感。
優惠,只是成交的開始
這趟旅程,讓我重新體會到:行銷的真正核心,不是賣產品,而是賣感受。成交的關鍵,也從來不是單靠價格,而是從第一次接觸就開始慢慢累積起來的信任。
優惠,只能開啟一個機會。
真正讓人願意走到最後的,是「這個品牌,值得我交付我的時間與信任」。
那麼,如果是你呢?
如果有一個超便宜的機會,花三千塊就能住四星級飯店,但從預訂到入住的每一個環節,卻總讓你感覺小小地不安心,你會繼續相信這個品牌嗎?
還是寧願放棄眼前的優惠,選擇相信自己的直覺?
很好奇你的選擇,歡迎留言跟我分享!
Member discus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