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賣專業,而是賣「解決方案」
從工具人到顧問,我如何用「整合思維」重新定義專業
摘要(TL;DR):客戶買單的不是單一技能,而是被帶到想要結果的完整方案。從「幫客戶做事」到「帶他到期待的結果」,關鍵在於整合、決策與商業思維。
為什麼只賣「專業」,反而更難被選中?
裸辭創業做 APP 失敗後,伴隨而來的,是沒有穩定收入的恐懼。
於是,我開始到處尋找接案工作:接案平台、求職平台投履歷、社群平台自我推薦、朋友介紹、前同事推薦⋯我幾乎什麼都試過。
第一次離開體制「找工作」,就像畢業找第一份工作一樣。
沒有接案經驗、沒有大公司光環,過去的技術背景只能算是「加分」。
我在履歷上列滿了自己的技能:資料庫建置、Python 爬蟲、App 開發、網頁開發⋯
結果在面試時,一位平台審核人員對我說:「你的履歷讓我有點害怕。」
我後來才知道,他真正的意思是:「你會的東西太多了,看起來不夠專業。」
那時候我差點相信他。
我開始懷疑:是不是要選一項技能做到極致,才能被稱為「專業」?
幸好,後來的我並沒有照做。
客戶其實要的是「帶我到達成功」的能力
透過人脈,我陸續接到一些案子,也看到另一個事實:
- 有些客戶曾與很多很專業的人合作,結果卻不如預期。
- 不是對方不專業,而是太專業:只會單點技能,缺整合能力與商業思維。
- 當需求一變、情境一改,他們就無法提出正確策略。
當客戶把事情交給我,他們發現事情能被真正完成;
我也常能提出他們沒想到的風險與路徑,幫助做出更好的決策。
讓客戶付錢的,從來不是一串技能清單,
而是能帶來結果的完整解決方案。
這個轉念,讓我從「專業接案者」進化成「CTO 顧問」。
我不再販賣單一技能,而是販賣整合、思考與策略。
從工具人到顧問:關鍵的 3 個問題
作為獨立工作者,我們面對的不是領域專家,而是外行的老闆。
他們只是直覺地認為「我可能需要這項技能」,才來找「專家」。
此時,顧問的角色是引導外行做出專業決策。
把工具放下,先問這三個問題:
- 他真正的問題是什麼?
問題定義錯誤,再專業的解法都沒用。 - 什麼方案對他現在最好?
顧及預算、資源、時程與風險,擬出路線圖。 - 我如何引導他做出好決策?
提供可比較的選項、清楚的取捨與成功指標。
這三件事很難由單點專業人才補齊,更難被 AI 取代。
顧問的價值:不做更多,而是帶對方向
過去兩年,我轉型成 to B 的自動化流程顧問。
常常客戶一開始要我做 A,最後我做的是 B,但結果更有效——
因為我幫他們省下了花在錯誤方向上的時間與金錢。
- 自動化工具、寫程式、API 串接,這些只是手段。
- 真正目標是更快達成結果,而不是堆砌「專業」本身。
成為客戶的領導者,是我從工具人變高價值顧問的關鍵。
給正在徘徊的你:先帶路,再動手
如果你正在考慮創業、接案、提供服務,卻常陷在「我不夠專業」的焦慮裡:
- 客戶不需要全世界最厲害的人,客戶需要能真正解決他問題的人。
- 先觀察與定義問題,理解商業目標與限制,再設計出能落地的路線與方案。
當你能看見整體、引導決策、整合資源時,
你不再只是接案打工仔,而是值得長期信賴的合作夥伴。
常見問題(FAQ)
Q1:我只有一項技能,怎麼賣「解決方案」?
先把技能包裝進固定流程:問題診斷 → 選項比較 → 執行與驗收 → 後續優化。
你賣的是整段旅程,不是單一動作。
Q2:客戶只想要便宜的「技術活」怎麼辦?
用比較表呈現「便宜做法」與「正確做法」的風險、時程、隱性成本與成功概率,
讓他用商業語言做選擇,而非技術語言。
Q3:我要如何從「做事的人」進階成「帶路的人」?
從先問而非先做開始:界定成功指標、決策依據與里程碑,把帶路變成交付的一部分。
想把「技能清單」升級成可被買單的解決方案?
讓我協助你定位、包裝與設計可落地的服務流程。
點這裡預約 設計最適合你的「顧問事業路線」,限額 5 位
適合對象:
- 上班族:想脫離職場生活或增加斜槓收入
- 接案新手:想擺脫用時間換錢的惡性循環
- 待業人士:想盤點自身可變現技能
申請名額有限,報名請早。
Member discus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