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 min read

創業不是賣商品,而是幫助一群人:什麼是極簡創業?

極簡創業不是簡單創業,而是一種從社群出發、解決真實問題、專注價值交換的創業方式。這集分享我在矽谷新創工作的觀察、轉向一人公司的思考,以及如何透過「從人開始」找到真正可持續的創業路徑。
創業不是賣商品,而是幫助一群人:什麼是極簡創業?
Photo by Ben Duchac / Unsplash

一講到「創業」,尤其是我人又在矽谷,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的,就是那種募資型創業,就是找投資人募資、先找錢、再創業的創業方式。但我其實一直覺得,不是每一種創業都需要募資,甚至我會說,募資這件事,反而害了很多公司。

我自己在過去的職涯裡,進過不少新創公司工作,這些公司都是有拿資金的。我印象很深刻的是,我們的創辦人有一大半的時間,都在忙著跟投資人開會、寫 pitch deck、談下一輪融資。老實說,這是合理的,因為募資型的創業者的工作之一就是「找錢養團隊」。

可是我那時候就覺得,哪裡怪怪的。

公司的產品真的不錯,客戶非常喜歡、會主動續約,還有一些知名的大公司,也用我們的產品,團隊又優秀努力,每一季的營收都創下歷史新高。我們真的會賺錢,但為什麼還是一直在募資?

因為投資人要的不是一間可以活下來的公司,而是可以翻倍回報的公司。他們不只要一倍,而是要十倍、一百倍的回報,也因為這樣,募資創業的公司,需要不斷地擴張,開發新功能、進攻新市場,只因為「不能只靠一個產品線」、「不能成長太慢」。

我當時心裡就有一個很大的疑問:

一間可以穩定獲利、解決用戶問題、養活十幾二十個員工的公司,不夠嗎?
為什麼我們創業的標準,是那種一定要年年翻倍、要成為獨角獸的公司?

後來,我注意到一群很不一樣的創業者。他們多半是獨資創業,沒有員工,甚至也沒有要擴張。他們不講募資,不追 KPI,只做一件事:

找問題、解決問題,然後從中獲得報酬。

這群人跟我過去在新聞媒體上看到的創業明星很不一樣。他們也許默默無名,但他們活得自由、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工作、也能穩定養活自己。

我創業的時候,就是受到這群人的啟發。

我決定自己要走這條路,我會維持一人公司的型態,然後跟其他的一人公司合作。我不追求規模,也不追求增長,我追求的是——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,然後用解法賺錢。

但講得簡單,做起來我也遇到瓶頸。因為後來我發現,這個創業配方,好像還缺了點什麼。

像是:

  • 我要去哪裡發現問題?
  • 要幫誰解決問題?
  • 找到解法後,又該怎麼推廣出去?

直到有一天,我看到我很欣賞的一位創業者 Sahil Lavingia 寫了一篇文章,叫做《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》,也就是「極簡創業家」,也分享了他出書的訊息,我看完後,我才發現,這個名詞很適合代表我的創業方式。

他說,創業,不應該從商品開始,而是從社群開始。

第一步:從社群開始

什麼叫「從社群開始」?其實就是從「人」開始

很多人創業的第一步,是問自己:「我可以賣什麼?」

但極簡創業的第一步,是問自己:「我想幫誰?」

你可以從你自己感興趣、或曾經身在其中的社群開始。舉個例子,如果你超愛搖滾樂,那你就去加入一些搖滾音樂的 FB 社團或 Reddit 討論區;如果你很喜歡 Notion 筆記軟體,那就去逛逛 Notion 的社團、看大家都怎麼用。

但記得,不要潛水!

你要讓自己成為這個社群裡「有價值的那個人」。

分享你最愛的搖滾樂團、整理演出資訊、教別人怎麼用 Notion 做時間管理,只要你能對這個社群有貢獻,那就是在建立深度的連結。除了硬性價值之外,千萬別當一個無情的資訊輸出機器人,很多人忽略了軟性價值的重要,出自內心地關心社群中人們的工作和生活,了解他們現在遇到的挑戰和困難,陪伴他們度過才是建立關係的根本。

而這些關係,是創業的基礎。因為創業不是推銷產品,而是建立信任,然後透過這份信任,提供對方需要的東西。

第二步:發現問題

當你在一個社群裡夠久,你就會聽到大家重複在抱怨一些事情,一直遇到類似的挑戰,這些就是你可以深入挖掘的起點。

有些問題看起來很表層,比如「我沒時間學英文」,你可能覺得,是因為不會時間管理,但是更深層了解後,發現這個人可能只是沒有建立習慣,把學英文想得太難,或者缺乏動機。那真正的問題可能是「我不想花大量時間學習」、「我不想學太艱澀的用語」,或者「我不知道為了什麼要學」。

當你能夠深入理解一個問題的本質,你就有機會設計出更貼近人心的解法。

第三步:透過內容測試你的解法

而在這個階段,你可以透過「內容」來測試你的解法。

比如說:你發現很多人在筆記上有困擾,你就寫一篇「懶人 Notion 筆記模板」,看大家有沒有回應、有沒有下載、有沒有留言。

這樣你就會知道,哪一個問題,值得你投入更多心力去解決。

第四步:打造解法,並變現

當你發現某個內容特別有效,比如說有很多人問你那個筆記模板,那你就可以考慮開發一個進階版來販售;如果很多人喜歡你整理的英文學習方法,你也可以考慮開一堂「懶人英文課」。

你第一個買單的客戶,很可能就是那個社群裡,一直默默觀察你的人。

創業不是從商品開始,而是從人開始

最後我想說,所謂「極簡創業」,並不代表它比較簡單,而是你選擇更專注、更清楚地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。你不需要先有背景、商品或資金;你只需要這四件事:

  • 一個你願意投入的社群
  • 一雙願意觀察的眼睛
  • 一顆想幫助人的心
  • 一點時間,反覆練習與修正

回到創業的本質

極簡創業不是最快的賺錢方法,但是他的概念回到創業的本質:服務社區、交換價值。你還記得嗎?在我的小時候,每個人的家附近,總是有一家小雜貨店,它賣著這個社區每一個家庭都會需要的雞蛋、米、醬油、鹽這些商品。

這些店家不用什麼商業策略,也沒上過什麼創業課,卻默默地、確實地,撐起了一個社區的日常。這就是最原始的創業,觀察社區的需求,回應需求,陪伴社區成長。

在矽谷見過募資創業的種種,我親身經歷過募資創業的興奮,見過許多新奇有趣的點子與產品,但我經常想​

這些,真的讓世界變得更好了嗎?

我看到不少本來很好的想法,為了一夜成名,為了達成某個估值、某個「成功創業家」的樣貌,而逐漸走樣。讓我忍不住懷疑:我們是不是走得太遠,忘了創業的初心?

如果你正在考慮創業,但不知道從哪開始,也許,也許可以回到一個簡單的問題:

你最想服務哪一群人?你能幫助他們解決什麼問題?

這個問題,也許不會讓你一夜致富,但它會帶你走上一條更踏實的路。

如果你對這樣的創業方式感到共鳴,歡迎寫信、私訊告訴我,我很樂意聽聽你的故事,也很希望,我們可以一起在這條路上,走得更遠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