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群浪漫科技人,如何為大眾提供心理健康支持?-《聊心茶室》Jessie
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,我們或多或少都曾感到焦慮、失落,甚至是自我懷疑,有的人可能選擇深埋在心中,讓它自然淡去。也有人選擇直球對決,勇於面對心理的不適感,尋求外界的幫助。而這次我們邀請到《聊心茶室》創辦人 Jessie ,來聊聊她過往接觸心理諮商的經驗,心理諮商是如何影響她到現在,並且離開正職工作創辦《聊心茶室》。除此之外還會更深入剖析聊心團隊如何實現遠距諮商的服務、如何影響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,以及創業的心路歷程!
一個為諮商師和個案帶來的心理安全的諮商平台
聊心茶室是一個想幫助每一個人「平衡內在世界,踏上心靈療癒的路程」的遠距諮商平台,服務面向除了心理諮商外,還有藝術治療、催眠療法,以及職涯導師等服務。聊心團隊希望這個平台不是一個預約平台,更是作為諮商師與個案之間的橋樑,讓有需要的人,隨時隨地都能預約適合的心理師或導師。而不會因為地域和時間的限制,無法在最需要的時候取得這些服務或資源。
想讓「不開心的人變開心」是 Jessie 成立聊心茶室的初衷,看似簡單的一句話,卻埋藏在 Jessie 內心深處多年。即便在科技業工作 8 年,有著令人讚嘆的資歷,也仍然使她不快樂,而Jessie 並非是唯一一人有這種狀態出現,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都和她一樣。
長期的不適感,在心理諮商師的幫助之下,Jessie 終於找到方法和它共處。現在她也想幫助更多的人,解決他們心中的癥結點。
推動聊心茶室的困難或阻礙?
1. 遠距諮商服務須向政府申請
要在台灣推出遠距心理諮商服務,就必須符合政府法規。諮商行為必須是在有合格執照的諮商師,以及具備安全場域的地方下進行。
2. 市場的質疑:遠距諮商的效果會不會不及實體諮商?
雖然部分人仍偏好面對面的實體諮商,但線上模式對於因為時間、地點或心理壓力,而無法輕易走進實體心理諮商所的個案來說,可以讓他們在熟悉且舒適的環境中進行諮詢,減少不必要的壓力。
聊心團隊也為此深入研究,遠距諮商在美國已經盛行許久,線上心理諮商在處理慢性憂鬱或日常心理健康維護等方面,效果與實體諮商相當,甚至有時更佳,因為在家中的氛圍往往能幫助個案放鬆,增強安全感。
然而,並非所有心理需求都適合線上諮商,例如某些注意力缺陷或過動症個案,可能需要在實體環境中的獲得感官刺激。線上與實體服務其實互補,能共同滿足更多樣化的需求。
3. 團隊成員多樣,要思考怎麼大家相互協作
創業過程中,除了面對外部問題,內部問題也會影響產品表現。 對 Jessie 來說團隊管理和建立凝聚力,是一項極為重要且有挑戰性的任務。Jessie 選擇用尊重彼此的不同來動態調整組織的合作模式。例如,給予較內向的成員更多的個人空間,若無法參與會議,可以用文字替代,來減少開會頻率,並雙方約定施行 2-3 個月,再回頭檢視這樣的合作方式是否有效。
除此之外,Jessie 也特別分享,她會在日常小事上注入一些團隊凝聚力,例如偶爾舉辦線上茶會、分享生活點滴,或安排線上 Team building 活動,這些小小的互動雖然微小,卻有助於增進彼此間的連結,形成一種默契和共同目標的氛圍。
不急著募資,而是讓子彈再飛一下
訪談中,我們聊到聊心茶室參與加速器或創業競賽的相關議題,希望能給正在準備創業的人做經驗分享,而 Jessie 很坦然的說,雖然有天使投資人有意投資,但其實他們當時並未立刻接受,因考量到,當有新股東加入時,公司的決策或行動都會相繼被影響,這也讓聊心團隊遇到新夥伴或投資人時,會更深思熟慮,評估對方是否與團隊文化契合。
至於當時為什麼參加,是希望讓更多人看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,以及淺移默化地讓潛在投資人知道,心理健康市場的未來與發展性。參與這樣的競賽或活動,Jessie 提到 3 個重要元素:
1. 靠數據說話
當時聊心團隊進行了廣泛的市場調查,以數據佐證心理健康服務在亞太地區的成長潛力。例如,付費取得商業報告,或查詢各地政府的公開資訊,預估亞太地區的心理健康市場在 2023 至 2024 年達到一個顯著的規模成長。以藉此吸引投資人的目光,並在他們心中種下一個念想。
2. 深入研究市場,運用前人的經驗來做計畫的支持
為了讓投資人對心理健康市場更有信心,聊心團隊曾提出新加坡為亞洲國家數一數二,投入較多資源在心理健康議題上。以及目前亞太區比較重點發展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公司有哪些。
3. 教育市場也極為重要
單純影響投資人是遠遠不夠的,聊心團隊也積極發展心理照護社群,將資源投入線上與線下的活動,同時也用心於展開去除憂鬱症污名化等行動,讓民眾親身感受心理健康服務的價值。
給想創業的人建議:
1.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
Jessie 以自身經驗分享,雖然使命感可以驅動一個人投入更多熱情和毅力,但也不能忽視現實的營運需求,尤其是以「助人」為核心的產品類型。由於產品所變現的週期,並不像現行的 AI 產品或其他科技產品來得快速,因此有足夠的資金支持,更能讓團隊長期運營,創業者需要做好耐心經營的心理準備。
2. 自己定義什麼是產品成功
再者,創業家應釐清產品成功的定義為何。成功的標準可以是變現效益,也可以是達成特定的階段目標,例如讓部分人受益、達到預期的社會影響力,或是在社群中建立高度認同感。這樣的定義可以幫助創業者在使命感的驅動下持續前進,即使短期內無法實現商業利益,也能獲得階段性的滿足感。
總結來說,當使命感與商業現實能夠和諧共存,創業者不僅能夠為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,也能找到可持續的發展方式。如果你也在打造一個助人產品,並好奇 Jessie 如何帶領《聊心茶室》完成一次次不可能的任務的話,歡迎透過下方連結收聽完整節目內容:
或追蹤 「自由工程師的冒險人生」Podcast 節目,我們會帶你認識更多創業家的故事,一起在創業旅途中探險!
@healyou.io 聊心茶室 線上諮詢、催眠、藝術治療、職涯教練
官方網站:聊心茶室
Member discus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