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 min read

不用做 MVP,也能測市場?3 種高效實戰方法

製作 MVP 是市場驗證的唯一方法嗎?我曾經每月做一個產品,卻常陷入沒回饋、沒轉換的混亂。直到我開始用內容測試、預售、半手動服務,才真正理解:創業的核心不在產品,而在能不能解決客戶的問題。這集分享三種我親身實驗過的市場驗證法,幫你低成本找到真正需求。
不用做 MVP,也能測市場?3 種高效實戰方法

五年前我裸辭創業時,腦中冒出的第一個念頭是:每個月做出一個產品,看看哪一個能成功。在美國的 Indie Hacker 社群中,當時這種「每月一產品,總有一個會中」的做法非常流行。最近我觀察到,隨著 AI 寫程式的興起,這股風氣也慢慢吹進台灣了。

但問題很快浮現──雖然產品在一個月內做得出來,回饋卻來得很慢,市場測試也不一定有明確結果。有時候需要時間讓市場發酵、有時候需要優化產品才能收到更多回饋。而我常常分不清:到底是這個產品沒市場?痛點不夠痛?還是行銷不到位?產品做得不夠好?幾個月下來,反而像一次養了四五個小孩,忙得團團轉卻沒賺到錢,只好同時接兩個案子來養活自己和產品。

那時的接案客戶後來邀請我加入他們的新創公司當正職,我也覺得方向不錯就加入了。但最衝擊我的是,這家公司當時根本還沒做出產品,就已經有客戶簽約願意付費了。而我們後來也順利打造出產品,並透過第一位客戶的使用見證,找到了下一位客戶。

這讓我完全打破原本「要先有產品,才有客戶」的想法。

原來,有人願意為未來付費,本身就是一種很強的市場驗證方式。

這幾年我慢慢體會到,比起做 MVP(最小可行產品),更重要的是:

你怎麼認識你的客戶。我們應該將焦點從「產品」轉回「客戶」。

創業的本質,是提供產品和服務,解決客戶的問題。產品來自問題,問題來自客戶。如果我們搞不清楚客戶真正的需求,就會在後續步驟中迷失方向。

今天我想跟你分享,幾種我實際使用過、觀察過的「市場驗證方法」,幫助你透過不同的方式了解客戶與市場,進而找到真正的痛點,再開發解決它的產品。

方法一:用內容測試共鳴點

像是你現在正在看的這篇文章,就是我使用「內容」的方式來測試市場。上次我寫了「還在做 MVP 嗎?最小可行性產品其實是創業最大迷思!」,不僅是讀者私下回饋,在 Instagram 上也許多人感到訝異,到底做 MVP 是不是錯了?!

其實,我覺得 MVP 並沒有錯。問題在於,大多數人以為「測市場」只能靠產品,這反而限制了我們對創業的想像。這讓我發現,也許我可以讓更多人知道:「其實不用做 MVP,也能測試市場!」

這是我在做內容創作後,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紅利。以前想測市場,要寫一大堆程式、做出產品、再觀察效果;現在,只要透過寫作,就能快速、免費觀察市場反應。這些回饋讓我意識到,關於 MVP 的迷思是真的存在。我們花太多時間鑽研怎麼做 MVP,卻很少去談「除了做 MVP,還能怎麼測市場」。

這個方法特別適合有內容創作能力、且本身有些流量的朋友。優點是低成本、速度快;缺點則是只能驗證是否有人對這個主題有共鳴、是否聽得懂你在說什麼,但無法驗證對方是否願意付費。

如果想知道「有沒有人願意為這個主題付錢」,可以怎麼做?

這時候你可以試試看第二種方法:

方法二:預售與等待名單

最近我在籌備《The Mom Test》導讀會時,就用了預售和等待名單的方式。這次我吸取了之前舉辦「自由人生冒險基地」社群的經驗教訓──當時我想:「應該可以找到五個人加入吧?」最後只招到一人。我的市場調查和行銷力度其實不足,算是一種直接做產品就失敗的概念,還好這個社群的成本不高,我跟這位加入的夥伴道歉並且退費,也反省了自己的輕率。

這次,我在導讀會表單上明確寫出「達十人才開團」。前期先讓有興趣的人填表、收集需求,我不僅發現有讀者真的很期待這場活動,甚至還因為人數不足主動幫我推廣。透過表單收集,我也漸漸了解他們的需求,有助於我設計更貼近需求的內容與行銷文案。

相較於直接開發產品,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可以提前驗證市場反應,降低開發風險。透過預售或等待名單的設計,你可以設定一個門檻,確保達到基本收益才開始製作,這樣就算不賺,也能打平成本或只小虧一點。同時,在預售過程中蒐集到的客戶回饋,也能幫助你調整方向,讓最終成品更貼近用戶需求。所以,這個方法特別適合對方向較明確、想降低開發風險的創業者。

當然,它也有缺點。預售仍需要先投入一些行銷與產品構思的成本。例如我得先設計表單、定義產品方向,還得花時間宣傳、邀請潛在客戶。更重要的是:就算預售反應差,你也需要履行承諾。這在實體產品中風險更大─像美國曾流行的 Kickstarter 平台,許多新創上架募資成功後,才發現實體生產的隱性成本遠超預期,導致產品品質縮水、延遲甚至交不出來。

如果你已經知道有人願意付錢,那接下來該驗證什麼?

這時候你可以進一步測試「我的解法有沒有效?」,也就是進入第三種方法:

方法三:手動或半手動產品

我去年開發了一個 Threads 的 AI 工具,可以將 Facebook、Instagram 或部落格的長文內容,重點精華後自動同步到 Threads。這對許多主力經營 Facebook 或部落格的創作者來說,觸及率提升非常明顯。甚至有用戶回饋說,用了之後其他平台也增加了新粉絲。

但在初期,我其實沒有寫網站。因為我知道:直接開發一套系統,至少得花一到兩週,還要設計登入機制、建立編輯介面、處理資料庫等一堆雜事,對當時的我來說太耗時間和力氣。我想測試市場,但又不想忙著開發。

於是我選擇了另一條路:用 Google Sheet 搭配 No-code 工具,把文章摘要流程自動化後,用人工協助同步到 Threads。整個流程半天就能跑起來。這讓我可以馬上找幾位創作者試用我的 Google Sheet,並觀察他們的實際反應。

結果很直接——有用戶說「我願意付費用這個工具」,這讓我才有信心投入開發。雖然現在有 AI 協助寫程式變快了,但網站建設的其他細節還是很花時間,如果當初一開始就全力做產品,很可能會做出一堆沒人需要的功能。

這種手動或半手動的測試方式,能幫助你在不寫程式、不花大錢的情況下,快速驗證使用流程是否合理,價值是否被理解,也更能看出使用者是否真的願意掏錢。

不過它也有限制,例如規模難放大、測試流程稍嫌粗糙,需要你後續再進行轉換與產品化的優化設計。所以,這個方法特別適合那些技術資源有限,但想快速驗證解法是否「有人用、有人買」的創業者。

最後的提醒:承諾與誠實

無論是預售、等待名單、還是手動或半手動產品,本質上都對用戶做出了一種「承諾」。如果真的有人留了 email 或表單,你就要誠實地問自己:

  • 我真的有能力做出這個產品嗎?
  • 我有足夠的時間、技術或資源去完成這個承諾嗎?

我過去在新創圈也看過一些團隊對投資人、客戶講一套做一套。像是吹噓產品可達到某種效益,然而數字卻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,甚至因為技術能力不足而無法交付產品,我認為對投資人與客戶都非常不尊重。

所以,給承諾前要有底氣,做不到也要敢於道歉。這樣,才能維護你的個人品牌與長期信任。

創業不只是把東西做出來,更重要的是:你有沒有辦法在最小成本下找到最大需求。

延伸閱讀:

想學更多如何「問出真需求」的技巧?

這也是我舉辦《The Mom Test》導讀會的初衷──

太多人做出產品後才發現:啊,原來我根本沒問對問題。

「媽媽測試」是連你的媽媽都不能用客套話騙你的客戶訪談方式

這本書教你怎麼進行客戶訪談,挖出真實需求,找到真的願意付費的客戶!

活動亮點

  • 不用先讀書,也能快速掌握精華
  • 學會問出不被客套話騙的訪談技巧
  • 實戰導向、輕鬆參與,當場就能開啟討論
  • 找題目、測市場、還是開發高價產品適用,幫你真正了解客戶

場次一:

  • 台灣時間 5/1 10:00 PM -11:30 PM
  • 美國西岸時間 5/1 7:00 AM - 8:30 AM

場次二:

  • 台灣時間 5/3 11:00 PM -00:30 AM
  • 美國西岸時間 5/3 8:00 AM - 9:30 AM

點擊連結立即報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