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 min read

矽谷新創CEO的裁員秘辛:從新創到創業的心路歷程

矽谷新創CEO的裁員秘辛:從新創到創業的心路歷程
Photo by Kristina Flour / Unsplash

猶記以前在工作時發現,公司裡前幾天還在聊天的同事 A 已經有好幾天沒來上班了。不過同事不見人影的這段期間,也沒聽他說生病了,看著空著的座位便決定關心他一下:

「你怎麼沒來上班?」

「唉⋯⋯等等你下班來跟我們一起碰個面吧。」

碰面之後,才知道他因為和主管理念不合,被非自願解僱了。

作為曾在新創公司工作的人,裁員對我早已經不陌生。不過,最近這一波裁員的原因有些特別。根據我的觀察,除了常見的資金緊縮、財報不如預期之外,真正把人請走的原因,是新創老闆們不願意明說的這 4 點:

一、人才洗牌:搭上裁員列車,趁搶大公司人才

這幾年來因為軟體業人才短缺,FAANG 等大公司的「包」(Package:指的是薪水加上股票和其他各種福利金)都愈來愈大,在矽谷平均兩年跳槽一家公司已是常態。畢竟誰不想在股票前景大好、穩定、高薪又光鮮亮麗的大公司工作呢?反觀在風險高的新創公司,即使公司成功出場,最後賺到的錢,可能還比不上一個在 FAANG 跳槽跳了一輪的人。

現在因為情勢,大公司不但不跟中小型公司搶人才,還放了一大批人才到市場上,這豈不是新創公司的大好機會?就算沒有多餘資金,也可以把手中績效低或經驗少的人才釋放。不少公司甚至才剛裁員,不久又放出徵招「資深工程師」的廣告,打算換一批大公司訓練好的人才來用。

過去新創總面臨招募困境,尤其是小型且資金不足的公司更是如此,如果不趁大裁員時搶人,以後想找到理想的人才更難。而我作為軟體工程師顧問,3 年來也下了不少功夫幫客戶做招募,除了從一堆條件普通的履歷表中,挑出勉強符合的人來面試外,還必須處理面試者爽約、發了 offer 不來、面試結果不理想、薪資條件不符合等各式各樣的狀況。而這也讓我深深體會,要成功找到合適的人才,實在宛如大海撈針。

二、身不由已:能省則省,投資人施壓之下裁員

2020 年疫情初期,當時整體市場對於未來的走向非常不明朗,我所任職的公司在投資人一通電話下令後,CEO 立刻指示:「每一分錢都要省下來。」也因此後續便常接到老闆電話,要我解釋每一筆支出的用途和必要性。我當時一邊和家人抱怨,一邊開著玩笑:「連 20 塊美金都要省,不如我出吧。」但這種投資人施壓的情況,在新創公司其實非常常見。

在去年 5 月各大科技公司股市走低、裁員潮還沒開始的時候,知名創投公司Y Combinator(YC)就強烈地建議創辦人們用盡全力減少支出,留存更多的「跑道」(runway,通常指公司的現金還能燒多久)。在整體經濟不好的狀況之下,減少支出幾乎變成了每季度股東會議的重要話題。每一次的財報會議,投資人都在用比過去相對嚴格許多的眼光,在看「支出」這一欄。

「哎,氣死我了。老闆又叫我裁員,已經沒人裁還要裁誰?!」一名新創創辦人朋友的年度預算會議結束後,忿忿不平地跟我抱怨。儘管 CEO 也同意他的意見,但在投資人的壓力下,該裁的還是得裁。畢竟,面對投資人提出的要求,CEO 也必須小心應對,以免觸怒他們而面臨被「下台」的風險。

三、薪資校正:將過度高薪的職缺進行調整

之前因市場過度樂觀、人才需求高漲而造成的超標薪資,也使不少在大公司工作的朋友們也抱怨「招募水準變低了」,甚至開始需要跟經驗、能力不足的同儕一起工作。

根據 Levels.fyi 2022 年的報告指出,2019 年舊金山灣區的工程師薪水中位數為 22.7 萬美金(約 692 萬新臺幣),這個數字後來更是不斷地上升,最高峰是 2021 年時的 24 萬。除此之外,公司福利如補助健身房、休息娛樂、工作器材、以及實際工作時數等,也成了比較的項目。

相較於 2021 年,2022 年時薪資中位數已經調整為 23.4 萬,回到了疫情前的水準。今年 2 月美國 NACE(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)的報告也指出,今年的電腦科學畢業生的薪水,將會比往年減少 4%。現在能用更少的薪水請到高水準的員工,正是新創公司樂見的。不過,從 NACE 的報告上來看,其實對於軟體工程師的需求量還是很高,仍有超過 6 成(67.1%)的公司,正在徵聘電腦科學相關人才。

四、殺雞儆猴:讓摸魚者滾,留下來的人也不敢混

「透過認真工作賺來的叫『報酬』,是應得的;而你透過摸魚賺來的錢,那才是你賺的。」網路上流行的這句話讓人莞爾一笑。

在矽谷,真的有工程師領著全職高薪,實際產出卻少得可憐,甚至還有人會上 Blind 大肆分享他們如何輕鬆混日子。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,公司已經提供了比全世界 99% 的公司更好的福利,但員工不但沒有專注在達成公司的目標,還要和公司在福利的內容上有摩擦,浪費了很多人力和時間成本。幾年前離開 Google 的 Waze 創辦人巴爾丁(Noam Bardin)就曾分享,現在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的人仍處在飢餓狀態,但他有次卻聽到 Google 員工還在餐廳說:「什麼?!怎麼今天又是壽司?」讓他覺得不可思議。

過去因為資訊領域極度缺人,公司只能隱忍少這部分的員工存在。然而,現在的市場風潮正是一個好藉口去鏟除一批表現不佳的員工,讓留下來的員工心生恐懼,進而珍惜自己擁有的公司福利,也更專注在工作上。

辭職開創新局:把主控權還給自己

還在新創公司工作時,每隔一陣子都會有同事無聲無息地離開公司,而大家對這樣的情景也早已司空見慣。然而,公司每一週卻也同時舉辦著慶祝新同事加入的歡迎派對。一開始我總是很興奮地想要認識新同事,現在看著他們剛入職時的笑臉,我心中卻不禁暗想:「這名同事能待多久?我自己又能待多久呢?」

最後我也「自願」離職了,和同事發了道別信,說我要去「探索創業的可能性」。但我沒說的是,我恨透了這些變動,我受夠了被雇主掌控的人生,我要把主動權交還給自己,給自己除了上班打卡之外的選擇。

沒過多久,帶著熱情的我加入了早期新創。成為主管後,才知道能夠狠下心來為組織做最好的決定是多麼地艱難。這些決定不只複雜,且參雜了許多不可控因素,從員工、競爭對手、市場到各種意外的變化。其實,成為主管、老闆都沒有什麼選擇權,公司需要生存,而為生存做的決定,有時候也只能是殘忍。

市場的殘忍最後還是推動我再次選擇自己,成為自由工作者。有了創業和主管的經驗之後,我也漸漸放下過去那些憤世忌俗的自己,與其被動地跟隨市場的殘酷,不如為自己開創一條新的路:作為一個小型的獨立工作室,我只需要「合作夥伴」並非「員工」,也鼓勵身邊的人跳脫依賴公司的被動思維,多花時間和精力投資在自己身上,多為自己創造機會才能「生存下來」。

裁員只是一時,活得更精彩更重要

2020 年,在前同事 A 家人透過Facebook 讓我們知道她已經離世後,我便 A 的臉書留下了:「在我與她的交流中,我知道她是一個勇敢、堅強的人。當別人選擇無所作為的時候,她會選擇勇敢發言。謝謝妳曾經在我覺得無助的時候陪伴支持著我。」的訊息。那些我們曾經一起經歷的解僱和離職風波,在死亡面前實在不值得一提,我只記得曾經陪伴著彼此的那段時光。

許多人在裁員與被裁之間,會問「為什麼」。而這就像前面提到的,原因眾多且不見得與個人能力有關。回想起 A 與其他曾共事過的同事,在被裁之後找到更合適的工作;朋友 W 在被裁員之後追求夢想,創業成為職涯教練。面對被裁員一定會覺得很失落,但失落之後,別忘了人生的選擇不止一種。一份工作只是人生旅程的一小部分,未來的你,絕對會有更多更精彩的機會。

本文由Yi姐撰寫、換日線編輯團隊編輯,標題為「被解僱其實是公司有問題?矽谷新創不願說的 4 點裁員秘辛」,該文章已在換日線平台上正式發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