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 min read

綠卡在手,仍被請進美國海關「小黑屋」──那些「二等公民」經驗教我的事

綠卡在手,仍被請進美國海關「小黑屋」──那些「二等公民」經驗教我的事
Photo by K E / Unsplash

「我家人生重病,自己也因病開刀……。」至今仍記得那一天,我因持有綠卡在美國境外待了將近 6 個月,回美國時被海關滯留在「小黑屋」,只能聲淚俱下地不停解釋自己為什麼待在「國外」(台灣)這麼長的時間。

一般來說,擁有綠卡(永久居留權)的移民,若在美國境外待超過 6 個月,就有可能被海關懷疑移民的合理性,需要提出如置產或工作等相關證明,(再次)證明自己移民美國的意願。而當時我離境雖未超過 6 個月,但是自台灣返美時依然被送入小黑屋盤查。

「小黑屋」,指的是美國海關接待室。當海關人員遇到其判定為非一般狀況、無法以例行方式快速處理的訪客,一律會送到海關接待室。「接待室」當然是個比較好聽的名詞,事實上這裡可不是用來「接待」訪客,而是海關盤查訪客進入美國合法性的地方。

作為海關人員,他們擁有遣返旅客和沒收綠卡的權利:一旦被海關認定為非法入境,不僅有可能被遣返,甚至綠卡也可能因此被沒收、失去永久居留權。因此大多數被送到海關接待室的人,心情自然也會比較緊張。

且由於在小黑屋裡的海關人員,每天面對的多是「有問題」(如想要非法入境)的訪客,想當然他們的態度絕不是「友善接待」,而是「嚴格盤查」,甚至會對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提出質疑。那天即使自己說的無一不是真話,不斷被人質疑的感覺真的很不好;幸好,最後海關只是給個口頭警告,要我以後注意出境時間長短。

記得當時我的心情很憤怒,但現在想起來,我可以理解海關人員和警察也只是在做他們份內的工作,畢竟每天面對許多企圖說謊過關的人,他們也只能一一審慎盤查。只是作為一個普通人,被當作罪犯盤查的感覺並不好。

「二等公民」的經驗

後來,在成為美國公民多年後,我有次和一群朋友在新墨西哥州公路旅行。當時雖然沒有去別的國家,但我們在路上卻遇到邊境警察臨檢,問道:「你們車上有人是公民嗎?」朋友一時沒想清楚,回答:「我們是拿綠卡的永久居民。」沒想到這個回答,讓我們當場被原地滯留了 10 幾分鐘──警察對我們的身分一一進行更嚴格的盤問,並要求檢查車上每一位乘客的綠卡,我們一時都愣住了。

一般來說,大多數人因為擔心遺失,除非國際旅行,否則平時在美國境內並不會隨身攜帶綠卡。更不用說,美國過去並沒有全國性的身分證(如台灣的「國民身分證」制度),絕大多數「驗明正身」的方式都是透過駕照或所謂的社會安全號碼(Social Security number, SSN);911 恐攻後聯邦政府雖推出了 Real ID 制度,但由於目前僅限搭乘國內線航班時需出示,2025 年才會強化實施到其他領域,因此至今美國仍有大量公民尚未申請或換補發。

最後,警察檢查了我們的加州身分證,並且警告我們「以後要隨身攜帶綠卡」,否則他可以立刻拘留我們。

「如果當初說車上有人(我)是公民就好了,公民也沒有身分證件可以隨時備查啊!」遇到如此不平等待遇的我們深感無奈。其實,不少到國外留學、移民的人,或多或少可能也都體驗過這種「二等公民」的滋味。

在美國因簽證身份有別,其限制也不同:如工作簽證持有者必須維持美國企業員工的身份、學生簽證持有者則必須維持一定的學生身份,綠卡持有者則是不能長期離開美國國境等等。而即使成功移民取得公民身份,也有可能因為種種原因,仍被當成「外人」對待。

這才發現原來在自己的原生國家,能夠自由地移動、工作、唸書這樣理所當然權利,竟是如此珍貴;反觀移動到其他國家時,限制往往因此出現,且這些限制,還會經常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而改變。

例如,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分析,在川普執政期間(2016 - 2020)對非法移民採取非常嚴厲的政策,2017 年時逮補非法移民的數量甚至倍增。相比於過去執法機關較集中火力在「有犯罪紀錄」的移民上,當時更大力盤查、遣返無犯罪紀錄的非法移民。同時,這些嚴厲的政策,更不只是影響到非法的移民而已,許多合法移民、學生、工作簽證持有者也備感壓力。

如那陣子經常會聽到一些自己常去的中醫診所、學校、華人住宅區等,會有遇到執法機關盤問、突襲臨檢的消息。本來只是出入海關會覺得比較緊張,這時要蔓延到自己經常出入的場所,雖然我當時已經是合法公民了,仍會想起過去被海關盤查時的不愉快,也不斷提醒其他持有簽證和綠卡的朋友要隨身攜帶證件,以免遇上盤查時被刁難。

我們都有可能成為「弱勢群體」的一員

在台灣,由於「外勞」這個詞有時帶有負面含義,現在許多人都改口叫「移工」。有些在海外工作的台灣人,則因為工作簽證、申請綠卡等等工作或生活上的限制,會戲稱自己是「台勞」。

稱呼的改變自然有其正面意義,不過基於過去體驗「二等公民」的經歷,也讓我開始反思:其實任何人在某些情況下,都有可能成為「弱勢群體」的一員。因此無論如何稱呼,更重要的其實是尊重和同理。

現在,每當我在台灣聽到有人對外籍移工、不同口音、性別或不同背景的人表示負面評價或偏見時,就會想起自己那些和海關、邊境警察等不愉快的交涉經驗──作為一位曾經的「外勞」,我深知身為弱勢群體的感受,也因此較出國工作移民前更加留意對不同族群、不同背景的人們保持同樣的尊重與同理。

畢竟,那些我們正在因其身分、口音、性別、文化或身分背景而給予「評價」的人,很有可能在另一個時空背景下,就是我們身邊的朋友、家人、鄰居,或是我們自己。

若是有天到了異地,你會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、你的朋友、你的家人呢?那就用同樣的方式,善待從不同地方遠道而來的人們吧。

本文由Yi姐撰寫、換日線編輯團隊編輯,標題為「綠卡在手,仍被請進美國海關『小黑屋』──那些『二等公民』經驗教我的事」,該文章已在換日線平台上正式發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