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再等靈感了!想靠創作變現,你需要的是「創業者」與「工程師」的腦袋
有一次,一位 Podcast 主持人問行銷大師 Seth Godin:
「你如何每天都有源源不絕的靈感可以寫作?」
Seth Godin 神回:「你會問水電工,他怎麼每天都有靈感修水管嗎?」
主持人愣了一下:「嗯⋯⋯當然不會。」
Seth 笑著說:「那你也不該問我。」
當時的我,只覺得這銷大師神秘又小氣,不就問個靈感來源嗎?
直到我進入了內容創作的世界,我才領悟這句話的意義:原來,穩定的創作不是靠靈感
如同水電工上班不是為了等待「修水管的靈感」,而是因為那是他的專業與責任。
同樣地,如果你的工作的一部分是「內容創作」,無論是行銷產品或是建立個人品牌,你都必須像水電工一樣:每天出現在讀者面前,鎖緊他們知識缺口的「水管」,提供他們需要的價值。
這個體悟,是成為創作者後才有的。
我發現,成功的創作者,往往內建了兩種看似無關的思維:
工程師的「流程思維」與創業者的「市場思維」。
靠感覺創作,就像談戀愛等對的人:該來的不來,不該來的亂入
以前的我,把創作當成一場浪漫的邂逅,等著靈感女神跟我招手,幫我解決內容焦慮。
但靈感什麼時候來?多常來?以什麼形式來?這些,我從來都不知道。
這也難怪,許多人一想到創作就倍感壓力。我們無法估計靈感何時來,就也不知道需要多少時間創作,好不容易寫了幾行,又陷入「寫得不夠好」的自我懷疑,然後卡關、重寫、拖延。
直到我決定認真經營個人品牌,並設定「每週發文」為目標時,
我才開始思考,我該如何不靠「感覺」來創作?
工程師思維:把創作「流程化」,告別靈感焦慮
當新創工程師的時候,我經常面對大量未知的需求與專案。但是我總能冷靜預估專案進度、每天寫四個小時的程式,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動,我仍然不慌不忙、也不感到很大的壓力,就能夠把產品做出來。更重要的是,我從來不會因為「今天沒靈感」就沒辦法寫程式。
其實,穩定創作也是一樣的。
第一步,是了解最後所要交付的「產品」
我的創作頻率是一週一篇文章的話,一年只需要 52篇文章,連三位數都不到。當我從 52 篇文章開始回推自己需要付出的努力後,我瞬間感到很安心。
接著,我開始觀察自己平常的創作模式:我不是固定從哪開始,有時先寫大綱、有時自由書寫;
有時寫很多版本再挑選,有時需要研究主題才能開寫。當我卡關寫不出更多內容時,我會自問自答,思考我的讀者讀到這裡後,還會再問我什麼問題。
於是,我製作了「靈感 GPT」,透過它對我提出一系列主題相關的問題,我來回答。這個方式,幫我更快進入狀態、理清脈絡。再加上 AI 幫我重組內容、預覽不同版本的呈現方式,我節省了大量時間和腦力。
我也逐漸歸納出幾個常用的創作模組:
- 架構優先法: 像建築師畫藍圖一樣,先規劃好文章的骨架,再填入血肉。
- 自由書寫法: 設定一個主題,不受限地寫,先求有再求好。
- 深入訪談法: 讓 AI 透過大量提問來訪問我,協助我理清思緒、產出內容。
這些模組不是為了限制我,而是讓我隨時都有工具,能夠開啟創作引擎。
創業者思維:內容不只是分享,而是解決問題
如果說工程師思維幫助我「穩定產出」,創業者思維就是幫助我看方向,聚焦在「對的題目上」。
創業者的核心能力,是敏銳觀察市場動向、趨勢變化、用戶需求,找出人們需要的產品,並且提供相對應的解決方案,或者「消費產品」。
這套思維完全可以套用在內容創作上。你的每一篇文章、每一支影片,都不只是個人分享,而是一個為了解決特定問題而生的「產品」。
這個問題,可能是「如何聰明理財?」、「如何找到理想工作?」、甚至是「如何在泰國找到高 CP 值的住宿?」。
你的創作之所以有價值,是因為它對應了市場的需求與渴望。
找到你的創作節奏,從「觀察自己」開始
很多人一聽到「系統化創作」就覺得很壓迫。
我懂,我到現在都還是很討厭這個詞。
大多數人抗拒,是因為「照抄別人的系統」卻感覺卡卡的。但我發現,系統不是終點,而是一種理解自己的過程。
我會建議你:
- 觀察你是先寫大綱還是先寫草稿?
- 你靈感通常來自哪些日常觸發?
- 你常寫的主題,可以怎麼歸類?
這些線索,會幫助你打造你自己的內容流程,像你寫作的「地圖」。
可變現的創作模式,需要這兩種思維並存
- 工程師思維:系統化輸出,讓你持續創作不燒盡
- 創業者思維:市場導向,讓內容真正有價值
一個能長久的創作人生,從來不是靠靈感天降,也不是天賦異稟,而是靠你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「創作工作流程」,並且反覆試錯、優化。
如果你是個創作者,想靠內容打造收入與影響力,與其苦等靈感,不如現在開始動手,打造你的創作系統。
因為當創作從一場看天吃飯的「等待」,變成一套能穩定產出的「工作」時,你才真正踏上了將熱情變現的道路。
Member discus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