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 min read

擁抱迷惘和不確定性,打開社工職涯的千萬種可能-專訪《稻禾吾心所》張璞

擁抱迷惘和不確定性,打開社工職涯的千萬種可能-專訪《稻禾吾心所》張璞
Photo by Jamie Street / Unsplash

這次的專訪人物「張璞」,有著多元化的身份。不只是一名社工師、職涯諮詢師、更是一名自由工作者。擁有多年工作經歷的他,將透過自身的體悟來和我們分享,作為一名「以助人為專業」的工作者,他們的工作樣態是什麼?透過職涯諮詢師的視角聊聊,面對職涯迷惘和瓶頸時該怎麼辦?以及張璞自己是如何創造多元職涯的可能性?

驅使張璞成為助人工作者的 Spark (火花)

張璞從很小的時候,就發現自己對人的情緒非常敏感,但當時他還不知道要如何利用這個天賦。然而隨著年齡與社會歷練的增長,他越來越明白自己心中所要的未來藍圖是什麼。他希望人們能夠被自己和他人善待,無論職業和社會角色,大家都能以自己的姿態存在。因此張璞很早就認知到自己未來想從事「助人」相關的工作。所以在他的職涯選擇題裡,並沒有在企業內做朝九晚五的工作這般的選項。

訪談中,張璞說到他內心一直有一個願景,就是希望台灣社會能夠變得更加美好,能夠善待每一個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。他的目標是不論任何議題,都能夠涵蓋在這個願景中。若要用一個很具體的畫面來形容他的願景的話,他是這樣形容的:「那個概念很像是,在我們還小時,我們就像是在荒郊野嶺,拿著一支手電筒,卻只看得到眼前的路。但當我們越來越大後,就能看到更遠的地方,若我拿著這個燈再往前走一點,前方的路會更清晰。」

張璞認為自己是那種看到社會結構上的不公不義時,會感到強烈憤怒的人。但他也明白,僅僅有情感上的反應是不夠的,還需要具備足夠的社會地位和能力,才能真正改變現狀。因此,他會在前進的過程中,不斷學習和獲取新的工具,以應對和解決遇到的問題。

像是張璞特別關注兒少議題,希望孩童在成長過程中,能夠得到更好的對待。在這個過程中,他也發現許多家長或成人同樣需要幫助,因為他們自身也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指導。他認識到,整個社會都在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,但很多人還在摸索階段,這讓他更加確信自己的方向。也因此促使他成為一名社工師,想靠自己的雙手,真正的實踐助人這件事。

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職涯選擇

張璞的社工工作,其實和典型上班族滿相似的,也是八小時工作制,但最大的差異點在於,工作內容會因服務對象(家庭或兒少輔導工作)和工作場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。大多數社工師會在社福單位工作,例如民間的 NGO(非政府組織)、NPO(非營利組織)或公部門。隨著經驗的累積和資歷的增長,社工師的職涯路徑通常是從基層開始,逐漸晉升為督導、部門主管、主任等職位。這與許多其他職業的晉升路徑相似,都是逐步提升自己的職位和責任。

在兒少領域深耕多年後,張璞的影響力漸漸發揮作用,能力也受到業界認可,收到許多外部單位的合作邀約,為自己的開創了一條新的職涯路線「自由工作者」。張璞認為自己之所以能以社工身份,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的選擇,是因為深刻地了解到,驅動他做助人工作的核心動力,是來自於對社會很深的盼望與期待,想用自己的力量溫柔的陪伴社會。

這也是張璞創辦「稻禾吾心所」的初衷。除了意識到自己的原動力何在之外,為了實踐自己的理想,這一路上他會去思考說,現階段的我,需要培養什麼樣的技能或說話的論述層次,以及讓所有事情都運作起來的方法。就這樣一步一步,腳踏實地的累積社會現場的實務經驗。而有了現在這樣的令人珍惜的成就。

「對社會服務」,而不是「為社會服務」

《稻禾吾心所》是一個讓張璞分享社工經驗、傳遞理念,和扶持社工體系的平台媒介。對張璞來說,他從事的是「對社會服務」,而不是「為社會服務」。這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主動性,張璞希望他的工作是帶有意識的,如果只是為社會服務,那麼他僅僅是被動地按照既定的專業標準去執行任務。然而,對社會服務則意味著他有意識地選擇方法和策略,主動參與到社會建設中。積極主動地為社會做出貢獻。

建立防護罩是消除自我懷疑的方式

當我問到張璞,在追求職涯發展時,有沒有過自我懷疑時。張璞也坦言,確實有過。剛開始進到外部做演講時,或多或少會收到不同聲音的置疑。然而隨著社會歷練變多了,張璞也為自己和社會建立了一個防護罩,避免外界的負面評價直接打擊到自己的信心。他也建議那些對自己職涯有較高期待的人,也該如此保護自己。因為這些人往往對自己也比較嚴苛,經常自我懷疑,會質問自己是否夠格,尤其是在社會檢視的壓力下。

如何抵禦外界質疑的聲音,張璞提到工作經驗和自我認識非常重要。承認迷惘和挫折是正常的過程,允許自己經歷這些情緒;再來是,務實的去做反思和修正,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應對技巧。他認為,只要持續不斷地面對挑戰,經驗會讓人越來越有信心和能力應對未來的困難。

張璞分享了他在前 100 場演講中,曾多次遇到講得失敗、上台後腦袋空白等情況。但隨著經驗的積累,他逐漸學會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。他比喻說,職涯中的每次挑戰就像是破關打怪,遇到的怪物越來越強,但內心也變得越來越穩定。他能更準確地找到問題的根源,並準備好相應的解決方案。

給沒自信或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的建議:

以張璞的角度來說,其實沒自信、想太多、太敏感,這些狀態都不是錯誤的。自卑也是如此,擁有自信之前往往會經歷一段自卑的歷程。自卑是確認自己是否足夠好的過程,是一個在Checklist 上打勾的過程。當你完成這個清單後,如果心裡還有新的格子出現,就說明這個歷程你還沒走完。但如果你已經把所有格子都打勾了,那其實你也比你想像中做得還棒。

一個人可以在某些領域非常自信,但在其他領域卻感到自卑。這些情緒的存在,與外在社會環境密切相關。我們應該學會與這些情緒共處,理解它們的來龍去脈,而不是視其為洪水猛獸,急於逃避。張璞認為,這些情緒也許是我們的一部分,它們需要我們的關注和理解,這樣才能真正平靜下來,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
「感到不自信是因為對自己有所期待,自卑的人不等於是沒能力的人。很多有能力的人才自卑。很多有能力的人才沒自信。所以對我來說自卑跟沒自信應該跟這個人有能力與否脫鉤。」是張璞在節目中和我們分享的一句話。

在職涯諮詢上,你最常遇到什麼樣的問題?你又如何幫助他們解決他們的問題?

張璞以自身的經歷,提到他成為社工的過程,以及遇到自我懷疑時的應對方式。而同時作為職涯諮詢師,他觀察到,許多找他諮詢的人,經常會把工作上發生的問題歸咎到自己身上,認為是自己的問題,導致內心出現挫折感。但張璞認為,雖然個體的職能不足確實會在職場上帶來困難,但很多時候問題並不完全出在個人身上。

舉例來說,如果被要求加班,這並非僅僅是員工的問題,而是涉及到更廣泛的結構性問題。職場上的問題往往需要多方承擔責任,不應該完全由個人負責。因此,張璞會幫助諮詢者分析問題,區分出哪些是個人的責任,哪些是結構性的問題。諮詢者就可以集中精力解決真正屬於自己的問題,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。

給職涯迷惘的人的建議:

張璞認為迷惘是一個可以被接受的狀態,它可能源自內在或外在的改變,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會經歷迷惘,這是一個正常且被允許的現象。很多人羨慕他人似乎更清楚自己要做什麼,但實際上,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是需要練習的,這個過程是一個逐步探索和排除的歷程。

首先,可以從排除不想做的事情開始。隨著不斷排除,剩下的就是那些你覺得還好到非常喜歡的事情。這個過程就像擺積木一樣,將不確定的選項逐一排除,最後保留下來的便是你真正感興趣和喜歡的。

在我們的華人社會中,常常會有這樣的狀況,因為社會和家庭往往不允許人們去嘗試錯誤或探索,而是習慣給予一個標準答案。家人或那些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人,對我們有深刻的期待,這使得我們很少有機會去思考自己究竟是誰。了解自己是誰是參與社會的一個前置作業,但很多時候我們跳過了這個步驟,導致我們在進入社會後,直到足夠成熟和脫離父母時,才會發現自己對未來的迷惘和不確定。

這些迷惘的價值在職涯過程中需要持續反思,因為這是一個滾動修正的過程,隨著時間的推移,會越來越清晰。如果我們在早期沒有進行這些前置作業,或者沒有這個習慣,很容易將社會定義的自己等同於真實的自己,但實際上,社會定義的你和真實的你之間應該是有所區別的。

理解這些差異,並接受迷惘的存在,才能更好地在職涯中找到真正的自己,逐步確立自己的目標和方向。

曾經得到過和創業或職涯有關最好的建議

張璞提到,他最近和朋友相聚,在談話過程中時發現,那些許多有能力並對自己有高期待的人,很容易忽略內在韌性的培養。如果希望在未來走得更遠、更久,並在專業上有更高的成就,那麼內在的韌性是必須顧及的。若內在狀態不穩定可能會導致斷裂,使得再優秀的人也會因為內在的苦惱而受到影響。因此,自我照顧變得非常重要。越是優秀的人,越需要在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來跑步、沉澱自己,這樣才能讓自己保持清晰的頭腦,走得更遠。

另一個,則是有位朋友提到關於創業的看法,他說創業的成功率只有 2%,也就是說,大多數人會經歷失敗。因此,我們需要接受失敗的必然性,而不是避免失敗。當我們遇到失敗時,應該思考如何以最少的成本積累經驗,直至成功。

為了減少失敗成本,張璞建議可以採取兩個策略。第一是降低投入的成本,包括時間和金錢。第二是向那些曾經在這條路上失敗過的人請教,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,這樣可以減少我們自己可能會犯的錯誤和浪費的成本。這種「聰明的失敗」方式能讓我們在累積經驗的過程中,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。

個人或《稻禾吾心所》的未來計劃或目標是什麼?

張璞未來的計畫和目標主要集中在個人進修,和推動「稻和吾心所」的內容產出。雖然目前產出速度不快,但張璞希望能逐步增加投入時間,通過專業知識和經驗來推動社群帳號的發展。然而,由於張璞仍需兼顧實體工作,因此不會全職投入經營這個帳號。

另外,他計劃在上半年參加督導培訓,並考慮在下半年申請研究所,進行更深層次的學術學習。同時,他也會在自由工作領域尋找新的合作機會,並學習如何適當取捨,以便更有效地發揮自己的能力。

更遠的目標方面,張璞希望能夠通過有意識的合作,讓自己的能力和狀態在社會上得到更多的發揮,實現他「溫柔陪伴社會」的願景。今年,他有一個具體的計畫是建立一個社工師的社群,目的在讓社工師們互相了解並發現自身的潛力,從而促成一些有意義的方案。他希望這些社工師們能夠相信自己的價值,並在未來能夠實現更多的行動。

最後,為了因應節目主旨,張璞分享了近期他做過最冒險的事情。是獨自去參加音樂祭。他在音樂祭上看到許多真實的人們,大家都很開心地喝酒,沒有冰冷的界線,張璞從音樂祭的所在地敖峰山走到清水鎮上吃飯,再步行回到音樂祭現場。這段路程大約需要50分鐘,他選擇在一些不太感興趣的表演時段下山吃飯,再回來享受晚上的演出。這次音樂祭對張璞來說,不僅是自我陪伴的過程,也是一次獨特的冒險體驗。

如果你是正在為自己的職涯感到苦惱,希望張璞的故事能帶給你一些啟發。想了解更多張璞的職涯故事,歡迎大家透過下方連結收聽完整節目內容:

或追蹤 「自由工程師的冒險人生」Podcast 節目,我們會帶你認識更多創業家的故事,一起在創業旅途中探險!

稻禾吾心所 Instagram @ephemera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