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 min read

從主業到副業都追尋自己的社會價值-《數據女孩的中年危機》Podcast 節目主持人 Amy 專訪

從主業到副業,如何在變動的職場中找到自己的價值? 本集專訪《數據女孩的中年危機》Podcast 主持人 Amy,分享她如何從數據科學家轉職新創業務開發,並透過 Podcast 和電子報拓展影響力。她如何選擇新創公司 vs. 大公司?轉職心法是什麼?一探她的職涯選擇與創作思維!
從主業到副業都追尋自己的社會價值-《數據女孩的中年危機》Podcast 節目主持人 Amy 專訪
Photo by Chris Liverani / Unsplash

《數據女孩的中年危機》由 Amy 和 Stella 創立,節目內容主要探討資料科學領域,針對數據、AI 與科技產業趨勢,邀請業界專家分享技術細節與應用案例。除此之外,也會邀請跨領域來賓進行訪談,Amy 有趣的說,這部分是帶入個人私心,由 Podcast 的名義認識更多有趣靈魂,一起探索不同職業的獨特視角。

一聽到這個 Podcast 節目,你可能會好奇,為什麼要取名為《數據女孩的中年危機》,Amy 也特別分享所謂的「中年危機」到底是什麼! 普遍大家認知的中年危機,往往發生在 40-45 歲,然而因為科技更新速度太快,似乎加速了中年危機感發生的速度,Amy 有感身邊人可能在 30 歲左右就開始感到職涯焦慮,因此創立 Podcast 節目,希望能透過節目內容來分享自己的經驗、產業觀察等等,幫助類似狀況的聽眾們適應這個不確定的時代。

數據女孩的中年危機:Amy 的 Podcast 之路

在資訊爆炸的現在,許多人會說做內容之前,有個計劃或策略方向會是較佳的做法,然而 Amy 和 Stella 並未這樣做,節目一開始是沒有固定的方向,而是透過兩人持續的討論與探索逐步發展出現在的內容模樣。Amy 與 Stella 也曾思考過,是否應該將 Podcast 商業化,但最終決定保持純粹的創作初心,不追求短期的盈利。

他們認為,內容的價值在於拓展視野、認識新的人,而非單純的變現工具。雖然有粉絲表達願意支持付費內容,但兩人仍選擇維持現有佛系模式,讓創作回歸本質,雖讓聽眾可以加入會員,但所有podcast內容還是免費完全開放。

訪談過程中,也發現 Amy 和 Stella 的合作非常和諧,於是進一步向 Amy 探究,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兩人的協作可以如此順暢。從經驗來看,Amy 認為找到理念一致的夥伴至關重要。她與 Stella 的合作之所以順利,是因為雙方在內容選擇與執行上高度信任,幾乎沒有溝通成本。同時對節目的發展期待也一致,促使他們能夠迅速達成共識,確保節目持續產出並保持品質。這種高效的合作模式,讓 Podcast 不僅成為分享專業知識的平台,也成為兩人探索不同領域的橋樑。有趣的是,兩人從相識到節目製作已經一週年的現在,尚未見過面,是網友。

隨著節目內容的累積,他們決定進一步拓展影響力,創辦Substack英文電子報《The Cocoons by Stella and Amy》。這項決策的核心理念,是希望將華人的科技與創業故事帶向更廣大的國際讀者。他們觀察到,許多華人職人和創業者的經驗較少在英文媒體上曝光,因此決定用英文撰寫內容,讓更多人知道在美國的華人生活與工作經驗。從 Amy 角度來看,這是一種基於社會價值的創作,希望透過分享具啟發性的故事,讓讀者能夠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方式與職場經驗。

從廣告科技到 AI 新創:Amy的職涯選擇與新創經驗

除了擔任《數據女孩的中年危機》節目主持人外,Amy 本身是一位新創公司的 Business development 業務,且是從資料科學家轉職成市場開發一職。而 Amy 也分享到她對於轉職的看法,她認為,轉職是一場對新領域的探索旅程。其中的關鍵是解決問題的能力。為了能有效適應新領域,她選擇廣泛閱讀、聆聽 Podcast,並與該領域的專業人士交流,以最快的速度吸收新知。

雖然工作能力可以在各個產業中都能運用,但她也強調對產業興趣的重要性。她建議轉職者在探索新領域時,先完全沉浸其中兩個月,若仍然對該領域充滿熱情,則代表這條路值得繼續嘗試。此外,她認為放下過去的頭銜與角色至關重要。許多技術背景出身的專業人士在轉型時,容易因過去的職位與身分而受限。然而,在業務領域,客戶更在乎的是實際價值,而非個人過去的專業標籤。

新創 v.s. 大公司,到底怎麼選?

訪談中,我們也聊到 Amy 對於選擇新創公司和大公司的看法。Amy 的職涯發展一直圍繞著新創公司,這並非偶然,而是出於對工作方式與環境的偏好。她也曾考慮進入大公司,但對於既定流程、層級結構與績效考核等框架感到不合適。相比之下,新創公司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與多變性,雖然薪資條件和工作環境客觀來說可能不如大公司,但在靈活性與學習成長的機會上,卻遠勝於大型企業。她發現,自己在新創環境中更能發揮創意。

Amy 也建議未來在選擇公司型態時,多考慮自身對工作的需求與目標是什麼。她舉例,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新創公司,工程與業務的角色與挑戰有所不同。從工程師的角度來看,早期新創專注於快速試錯,開發週期短,技術創新空間大。然而,隨著公司成長,系統架構趨於穩定,研發的週期也變長,工程師的工作重點逐漸轉向維護與優化,而非純粹的創新。

對於業務端而言,早期新創的工作模式與後期截然不同。在早期階段,市場開發、銷售與行銷等職能尚未清楚劃分,團隊成員往往需要身兼多職。例如,Amy 曾在新創公司負責各種業務機會開發,幾乎所有的銷售與市場推廣工作都由她親自處理。當公司成長至一定規模後,業務方向更明確,團隊也能夠專注於服務既有客戶,而非無止境地試探市場需求。

從投資報酬率(ROI)的角度來看,Amy 認為加入新創公司的最佳時機是當公司初步找到市場定位(Product-Market Fit),並且開始獲利成長。過早加入一間新創可能意味著較高的不確定性,而在適當時機進入,則能夠在穩定發展的同時獲得較好的職業回報。儘管如此,她的職涯選擇並未完全基於財務回報,而是更重視在工作中能夠獲得的學習機會與成就感。因此,她目前仍會傾向投身於早期的新創公司,享受技術探索與市場開拓的挑戰。

無論是加入新創公司或知名企業,確立個人職涯目標是至關重要的,希望 Amy 的建議能對你有所幫助。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新創公司與大公司有何不同,或是想知道如何開始製作 Podcast 節目,歡迎透過下方連結收聽完整節目內容:

或追蹤 「自由工程師的冒險人生」Podcast 節目,我們會帶你認識更多創業家的故事,一起在創業旅途中探險!

數據女孩的中年危機 | Amy Chen | Substack
兩個數據女孩聊我們的中年危機。且看我們何去何從。. Click to read 數據女孩的中年危機, a Substack publication with hundreds of subscriber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