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 min read

為什麼我寧願少賺一點,也要砍掉一半接案時數?

曾經我用 40 小時全職接案,收入高,但下班後還在煩惱客戶的事;直到有一天我決定砍掉一半工時,換更多屬於自己的可能性。在這篇文章裡,我分享我怎麼從「忙著賺錢」走向「用時間為自己設計收入系統」,以及我砍工時後,換來的三樣更重要的東西。
為什麼我寧願少賺一點,也要砍掉一半接案時數?

我還記得很清楚,當時我人在夏威夷,一邊遠距接案,明明可以在下班後好好享受海灘和陽光,卻從早到晚連續開了五場會議,處理著各種組織內外部的溝通、人事糾結,到了晚上,腦袋裡還在思考該怎麼推進客戶的專案。

那時我突然意識到:我正在用自己所有的時間,為別人的事業努力。

我不只是忙,我是在把自己未來的可能性,一點一滴消耗掉。

那次案子結束之後,我就做了一個決定:我寧可少賺一點,也要把時間拿回來。更重要的是:我要用這些時間,換更多屬於我自己的可能性。

減少工時,我換到了三樣更珍貴的東西

投資真正重要的事情

當我把每週工時從 40 小時縮減到 10~20 小時,我第一次有了餘裕,開始學習「除了本業(寫程式)」以外的技能,這段期間,我做了這些事:

  • 學寫作、學行銷、練習說故事
  • 自己開發產品(像是自動化工具、App、小型 SaaS)
  • 經營自媒體,不只開始和讀者真誠對話,也走進了更多價值觀相近的創業者圈
  • 建立 SOP 和工作流程,慢慢讓團隊與自動化工具接手部分工作

這些事一開始都不賺錢,甚至我常常懷疑:「我這樣真的划算嗎?」

但現在回頭看,這些「當下看起來不划算」的事,卻正是我脫離純接案模式、打造自由工作結構的起點。

打造多重水源,而不是只有一條水龍頭

如果你只有一種收入來源,不管是上班、接案、單一客戶,其實風險都很高。

我開始思考:我要怎麼樣才能讓收入變得比較穩定,又不會讓我被一個東西綁死?

於是我開始:

  • 接案維持一定基礎收入(這是我的主水龍頭)
  • 加入聯盟行銷、內容變現、App 訂閱費(開了幾條小水管)
  • 寫經營內容,開啟合作、講座、教學邀約(建立長期水源系統)

這些看似雜、起初也沒什麼大錢進來,但慢慢就累積出一種我稱為「蓄水池」的模式。收入不像過去那麼單一,但整體更有彈性,也更安心。

設計出不綁死自己的營運系統

我開始建立 SOP、找各種專業夥伴協助,甚至寫了幾個小型自動化工具。這些系統幫我節省了大量瑣事,也讓收入開始有「自動流動」的可能。

當然,它不是什麼「躺著就賺錢」的幻想,

我還是要溝通、要管理,但我已經不需要再用「每做一件事=換一份錢」這麼直接的邏輯過生活了。

我開始從一個靠時間換錢的人,慢慢變成一個設計系統讓錢流動的人。

如果你也正在掙扎,這是我會對你說的話

很多創業者都有一個「恐懼」:

減少接案會不會就沒錢了?我是不是應該越接越多,才能安全?

我懂這種焦慮。

但我會建議你做一個很簡單的計算:

  • 你現在的接案收入,已經能讓你生活穩定了嗎?
  • 如果減少一點時數(例如從 40 小時變 25 小時),你會不會有機會去投資一些更長遠的事?

別陷入「賺越多越好」的迷思。夠用+能成長的方向,才是值得投注的未來。

你可以用這些時間去:

  • 學習新技能
  • 打造產品或流程
  • 創造一個能自己成長的收入結構

這些你沒看到的事,才是真正的關鍵

創業者很容易一直專注在「輸出」,專注在「我要創造什麼價值」。但我想提醒你:持續輸入,持續投資在有發展性的項目上更加重要!希望這篇文章,能給你一點點勇氣:

  • 去砍掉一些不是非接不可的案子
  • 去投資短期看不到成果的學習與系統
  • 去為自己的人生,留出更多選擇的空間

那個看起來「少賺一點」的決定,其實,會是你未來「真正賺得更多」的起點!

《The Mom Test 媽媽測試》導讀會

如果你現在正在思考要不要做自己的產品、服務,卻總是卡在「市場調查很難做」、「大家都說想買但真的沒人買」——這本書會給你非常清楚的解答。

《The Mom Test》不是教你怎麼問,而是教你「怎麼樣才問得到真實的答案」。

正在舉辦這本書的線上導讀會,會帶你:

  • 會做更有效的使用者訪談
  • 減少「一問就得讚」的虛假回饋
  • 更快速測試你的產品想法值不值得做

場次一:

  • 台灣時間 5/1 10:00 PM -11:30 PM
  • 美國西岸時間 5/1 7:00 AM - 8:30 AM

場次二:

  • 台灣時間 5/3 11:00 PM -00:30 AM
  • 美國西岸時間 5/3 8:00 AM - 9:30 AM

點擊連結立即報名!